金声玉振,天地同和——见证中国辉煌音乐文明的古老乐器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3-07-17
极目新闻戎钰 子曰: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”承载着厚重考古史和音乐史的东方古老乐器,为观众勾勒出了穿越时空的文化轨迹。 如果说音乐是文明的密码,那乐器就是凝固的

  极目新闻戎钰

  子曰: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”承载着厚重考古史和音乐史的东方古老乐器,为观众勾勒出了穿越时空的文化轨迹。

  如果说音乐是文明的密码,那乐器就是凝固的文化。走进武汉各大博物馆,种类丰富的古代音乐文物正静候知音,成为中国辉煌音乐文明的最佳见证者。

  无愧为“八音之首”

  在音乐文物领域,曾侯乙编钟无疑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。纪录片《国乐的侧脸》中的《和鸣》篇,便从曾侯乙墓及叶家山墓地出土的编钟入手,深入分析它何以成为历史上的“八音之首”。

  参与该集节目录制的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,编钟理论家李幼平告诉极目新闻,2018年是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,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创作团队当年多次来到武汉音乐学院,为《和鸣》篇筹备拍摄素材,最终在今年推出完整节目,“四年磨一片,给节目打上了鲜明的荆楚烙印。”

  作为湖北省博物馆“镇馆之宝”之一,曾侯乙编钟可谓是湖北人最熟悉的“国宝”。据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介绍,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,年代为战国早期。钟架长7.48米、高2.65米,钟体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,是名副其实的编钟之王。

  全套编钟共65件,编钟及钟架、钟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,内容为编号、记事、标音及乐律理论,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音律学专著。而最令人称道的是,这套编钟音乐性能出色,除镈钟之外的64件钟均能达到“一钟双音”的演奏效果,整套编钟的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,其音列是通行的C大调,能演奏五声、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,被誉为稀世珍宝。

  学术界一致认为,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,更有学者将曾侯乙编钟与兵马俑并称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。

  “雄赳赳”的打击乐器

  同样入选省博十大“镇馆之宝”的崇阳铜鼓,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,也是国内保存的唯一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铜鼓。

  铜鼓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打击乐器,这件崇阳铜鼓于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,通高75.5厘米,由铜鼓身、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。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,鼓身、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具有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。铜鼓质地厚实古朴,花纹流畅粗放,被网友形容为“看上去就雄赳赳的,很有气场”,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。

  与气势磅礴的曾侯乙编钟、造型奇伟的崇阳铜鼓相比,出土于湖北天门石家河三房湾遗址的陶铃就小巧多了。其铃身呈扁圆形,通高5.4厘米、口径79.8厘米,铃体两面阴刻兽面纹,叩之即能发音。据专家介绍,陶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,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高,是双音钟的雏形。也有观点认为,先民发明陶铃,是受到了花卉形状的启发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